小桥流水丨大城山下酿佳品,杨芳林里酱油香
| 招商动态 |2016-11-25
杨芳酱油(新韵)
老人与海
褐红小豆号牛肝,特产杨芳我占先。
酿制酱油牵万户,佐餐宴客誉千年。
溪泉浸泡天然浴,烈焰蒸熬慢火煎。
广蕴氨酸能健体,华中博览盛名传。
杨芳酱油,通山名优特产,古为贡品,或者说,一张通山特色名片,其传统制作工艺入选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。杨芳酱油,香浓味醇,开胃健胃,据湖北省农科院科学检测,杨芳酱油内含1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,堪称调味滋补精品。
饮食餐席上,多数菜肴添加些许杨芳酱油,添味添香,味美香溢,特别是杨芳酱油炸肉炸包砣,透出一丝丝说不清道不明清醇香味,绵绵的,让人回味无穷。
要说杨芳酱油,先说说杨芳这个诗意地名的由来。杨芳,又名杨芳林,古称大田铺。大约明代晚期,一个名叫杨芳林的江西人,沿幕阜山脉西行,一路过武陵,翻过九宫山,越过太阳山,最终选在山青水秀,地土肥沃的大城山下落户,做饭铺生意,因其为人精明,热情好客,江西,崇阳,通山等地过往客商云集,久而久之,人们便只知吉利又富诗意的杨芳林,而忘了大田铺。
明清时期酱油作坊
关于杨芳酱油,有一个流传很远的民间传说。杨芳成市铺后,有一家吉姓酱油豆豉作坊,一日,作坊主人吉师付挑着一担酱油豆豉,满心欢喜下乡促促销,村庄农舍,转了一天,效果甚微,看看红日西沉,肩重步艰,不由心灰意冷。救苦救难的铁拐李脚踩云朵,正贪看城山如画美景,问明原由,从葫芦里倒出一袋酱皮豆(杨芳俗称牛肝豆,有别于黄豆,黑豆等),交给吉师付,并嘱咐数语。吉师付以此为种,在城山脚下垦出几块上好的耕地,种植收成,加工成酱油豆豉,果然味醇香浓,非同一般,邻里乡人,过往客商竞相抢购。
传说虽不足信,但这则传说至少传递出两个重要信息,一是吉姓为杨芳酱油正宗传人,二是酱皮豆即牛肝豆是制作杨芳酱油不可替代的主料。
要究杨芳酱油的渊源,我还是求助于古书文献。康熙四年编《通山县志》卷一土产谷类记载:豆,有黄黑赤青绿等,而黄黑绿为多。货类记载有酱醋。卷二街市中记载通山有四大街市,而无杨芳之名。从这份史科中我推断出,康熙年间虽有酱品,但正宗杨芳酱油尚未出现,因为此时制作杨芳酱油主料牛肝豆尚未种植,杨芳这时也未发展成街市。
同治七年编《通山县志》记载就不同了,卷一乡市记载:通山无巨镇,各乡通道之处,集店贸易成市。杨芳林市,县南五十里,通水道,可行筏。卷二土产谷类记载:豆,有黄黑红青绿诸种,又有豌豆,蚕豆,棕子豆诸种。货类记载有醋,酱,豆豉等。从这些详细史科中,可得出如下事实,同治年间,或者更早个百十年,杨芳林已发展成正现街市;牛肝豆作为主要农作物之一已大量种植,棕子豆即牛肝豆,其形色如棕树之种子;与杨芳酱油齐名的杨芳豆豉也大量出产了。由此进一步推断出,杨芳酱油已经出产,并在杨芳林市铺上大量出售了。
牛肝豆
为一究杨芳酱油正源,我又探访了杨芳酱油如今传人吉明瑜。吉明瑜告诉我,杨芳酱油之所以香浓味醇,传统制作中,浸泡,甑蒸,发酵,凝固等工序极为讲究,要求严格,丝毫不能半点马虎,同时对季节时间也有讲究。他又补充说,金秋季节,豆料新鲜,气温适合,是制作杨芳酱油豆豉黄金时节,极品杨芳酱油,经三年五载,仍然色味不变如初。
杨芳酱油还有一大特点,也是其它品牌不具备的优点,其成品呈胶状态,近乎固态。以前,乡下人买卖杨芳酱油,方便起见,都是纸包袋装的。只是后来,玻璃制品的普及,加之品牌宣传以及包装美观需要,才逐步改用瓶装。
十几年前,杨芳林乡曾招商引资,建了一家机械化酱品厂,产品质量始终过不了关,特别是产出的酱油豆豉,与传统手工吉家的相比,隔味差香,上不了档次,还不耐留,最后以失败告终。由此可见,传统手工制作仍有其传统特色,以及存在必要。
传统制作工艺
说过了杨芳酱油,还得说说杨芳吉家另一有名的豆制品——隔夜俏。隔夜俏,其实就是酱干,说来有趣,吉家祖人一次制作酱干时,因事耽搁,当天未下架,过了一夜,一大早才想起,没想到做出来的酱干反倒口感更好,由此隔夜俏便叫响了名。隔夜俏口感好,细细品味,愈加香绵味正,既可装盘为菜肴,也可当零食,又方便携带,不失为旅游人士首选美食之一。
今天,当我们品偿美食佳肴时,除了有责任传承发扬外,对待我们先人的智慧,更要抱有一颗敬重,感激,感恩之心。
约/投稿请电邮lele@holdto.cn,或联系微信号zll13476897280,采用即付稿酬。原创图文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